目录
| # | 曲目 | 时长 |
|---|---|---|
|
1 |
站在高高的苗岭 (民间歌曲) | 01:48 |
| 2 | 踩月 (民间乐曲) | 03:51 |
| 3 | 革东飞歌 (民间歌曲) | 02:05 |
| 4 | 锦鸡舞 (民间歌曲) | 03:31 |
| 5 | 春之歌 (民间歌曲) | 03:03 |
| 6 | 更巴捞 (民间乐曲) | 02:50 |
| 7 | 断魂调 (民间乐曲) | 03:52 |
| 8 | 苗家情歌 (民间歌曲) | 01:36 |
| 9 | 更里更 (民间乐曲) | 03:44 |
| 10 | 芒筒响 (即兴曲) | 00:49 |
| 11 | 加拉 (民间乐曲) | 04:11 |
| 12 | 更里 (民间乐曲) | 03:09 |
| 13 | 踩鼓舞 四方舞 (民间乐曲) | 02:44 |
| 14 | 诺德仲 (民间乐曲) | 04:07 |
专辑简介
中国音乐地图
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律、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不会没有音乐,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
飞歌被称为苗歌中的宝石。苗语称飞歌为“HXak Yeet”,每逢年节、喜庆时候,都必唱飞歌抒情助兴,飞歌歌如其名般高亢、奔放、嘹亮,如飞,而那见物即情即兴编唱的纵意与自由,也如飞。它通常由苗族姑娘歌唱,曾是千百年来,苗族姑娘在大山中以歌传情的表达方式。
芦笙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芦沙之制,状如古萧(按指排萧),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其声。”芦笙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其发源于中原,前身为汉族的竽,随后传入西南地区。
自古吹芦笙时,总有芦笙舞相伴,苗人的芦笙舞类型众多,最典型的便是跳月,又称踩月,那也是苗人自古以来的传统婚配习俗。初春、暮春的风清月明之夜,或中秋时节,一众未婚青年男女聚集山林空地之中,吹笙振铃,彻夜酣歌而舞,藉歌对唱相悦,携舞载酒定情。
作为诸多少数民族钟爱的乐器,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气鸣乐器,流传已有三千余年,黔东苗族方言里叫它“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里呼之为“更”(Ghenb),通体竹制,六根笙馆立于笙斗之上,苗族芦笙歌里唱它,“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管,吹来向轰轰”,苗族民间有“小伙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的俗语。几乎每个苗寨都有一堂(队)芦笙,作为村寨吉祥幸福与否的象征标志,在贵州一些地区,芦笙队由芒筒、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规格不同的芦笙组合而成。
在贵州等地苗人居住的村寨里,仍保留着“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作为是诸多民族喜爱的乐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无论喜庆或丧葬,苗族人都会吹起芦笙,而苗族人特殊的信仰观,令芦笙节又有“看鬼节”的别称,在苗族神话体系中,神鬼一体,万物有灵,因此这个节日也是苗族的传统祭祀祈福,祝祷后,必吹芦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