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曲目 | 时长 |
|---|---|---|
|
1 |
尕妹子门前浪三浪 (泥哇呜演奏乐曲) | 01:57 |
| 2 | 上去高山望平川 (吹管音乐) | 02:23 |
| 3 | 土家族儿歌 巴列咚 (咚咚喹演奏乐曲) | 01:19 |
| 4 | 泥哇呜吹响 沙漠翠湖 (吹管音乐) | 02:44 |
| 5 | 迪庆山歌 (竹笛乐曲) | 02:20 |
专辑简介
中国音乐地图
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律、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不会没有音乐,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失落了太多的记忆,然而从未有哪个时代,我们遗失得像今天这样迅速和难以挽回。可是当那些被一代代传唱、甚至历经千百年不衰的乐曲歌谣响起,一应模糊难辨、遥远难追的习俗传统、风土人情、文化面孔乃至自然风貌,便被重新唤醒,变得鲜活而清晰。这些歌谣,在今天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因而瑞鸣对这些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整理并录制,以国际级制作要求和水准,到当地民族文化之中广泛采撷、拾取那些最原汁原味、也最弥足珍贵的声音,来唤起亲切的民族记忆,并藉由音乐重连那与自然、与生命的脐带。
泥哇呜
泥哇呜,是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种边棱气鸣乐器,通体用黄胶泥捏制而成,外形形制、大小乃至声孔都各不相同,宁夏的牧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爱捧着它吹奏民间小调以自娱,或辅助放牧。这泥哇呜便得名于它“呜呜哇哇”的吹奏声,人们也叫它“泥吹吹”、“泥牛埙”、“牛角箫”等。宁夏回族民间有泥哇呜、咪咪、口弦等乐器,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
咪咪
比起口弦广受女性欢迎,音色深沉的咪咪是过去回族男性的传情达意、解忧抒怀的随身乐器,历史上尤其在青海的回族男性中广为流传,由竹管制成、或单管或双管、六孔竖吹的咪咪也被称为春天的短笛,是“花儿”最贴切的伴奏乐器。
咚咚喹
古老乐器咚咚喹,土家语里叫它“古得早”,这可能自骨哨、鸟哨演化而来的乐器,其历史可上溯母系氏族社会,如今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龙山县等土家族聚居地区。用细竹尾或稻、麦秆制成的细小管身,削簧凿孔,便制成了这三孔一筒的簧管竖吹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