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曲目 | 时长/大小 |
|---|---|---|
|
1 |
Concerto in D major, Op. 21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I. Décidé. Animé | 00:14:40 271M |
|
2 |
Concerto in D major, Op. 21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II. Sicilienne | 00:04:27 82M |
|
3 |
Concerto in D major, Op. 21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III. Grave | 00:10:09 184M |
|
4 |
Concerto in D major, Op. 21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IV. Très animé | 00:11:46 222M |
|
5 |
Poème, Op. 25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 00:15:47 288M |
专辑简介
埃内斯特·肖松(Ernest Chausson)出生时,柏辽兹(Berlioz)的时代尚未落幕。彼时,他未来的老师塞萨尔·弗兰克(César Franck)年仅33岁,另一位导师朱尔斯·马斯奈(Jules Massenet)也刚满33岁,而后来成为“当时法国音乐界最高权威”的加布里埃尔·福雷(Gabriel Fauré)只有10岁,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则尚未降生。有趣的是,一场致命的意外——度假期间的自行车事故,让肖松的尘世生命在19世纪末戛然而止,尽管他晚年的作品已隐约预示了音乐的未来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1894年法国音乐界爆发了所谓的“印象主义”浪潮,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正是在这一年首演。然而,我们很难不意识到,埃内斯特·肖松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作曲界群星中占据着特殊地位。这并非仅仅因为那句颇具吸引力的评价——“他连接了弗兰克与德彪西”。倘若没有肖松,不仅法国音乐,整个欧洲音乐都将失去一位成熟的抒情诗人:他拥有非凡的旋律创造力,易受诗意氛围感染,对文本细节有着敏锐的感知;即便在纯器乐作品中,肖松也展现出罕见的敏感性,是一位极度温柔细腻的创作者。 ——马辛·马伊赫罗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