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曲目 | 时长 |
---|---|---|
1 |
昭君出塞 | 03:50 |
2 |
宝玉哭灵 | 03:34 |
3 |
王婆骂鸡 | 01:25 |
4 |
特特歌 | 01:34 |
5 |
蓑衣歌 | 01:48 |
6 |
洞庭号子 | 01:55 |
7 |
恰茶歌 | 01:29 |
8 |
乌江渡 | 03:56 |
9 |
武松大闹观音堂 | 05:21 |
专辑简介
湖南丝弦
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由江浙流入湖南的小曲和湖南当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在湖南地区又形成了常德丝弦、长沙丝弦、浏阳丝弦、平江丝弦、衡阳丝弦、邵阳丝弦等流派,其中以常德丝弦最为繁盛,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地位。常德丝弦传统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扬琴、鼓板、京胡、二胡、三弦和琵琶等围坐一圈,轮递说唱,表演以唱为主,间有道白;后来湖南丝弦走上高台,变为一至二人以简板等打节拍站唱,另有多人分持扬琴、鼓板、京胡、二胡、三弦和琵琶等专司伴奏。
洞庭渔歌
br />
洞庭渔歌是历代洞庭湖流域渔民所唱歌谣的总称,旧时渔民随时张口即唱,因此也称为“丫口调”。 洞庭渔歌历史悠久,据记载,源于战国时期,最迟在北宋年间,就已广泛流传于古岳阳地区,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其曲调灵活,广泛吸收了当地山歌、花鼓、灯调;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有对唱、独唱、合唱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劳动、生活、爱情、送别、祭祀等,地方风味浓厚。
常德渔鼓
常德渔鼓,湖南传统曲艺之一,在常德流传甚广。其历史悠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士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教化众人,因而又叫“道情”;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筒板伴奏,故又叫“渔鼓”;大约在明代中叶传入常德,和本地民歌小调融合,题材扩大,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常德渔鼓。其传统演唱形式是由一人扮演多种角色,自击渔鼓和简板自行伴奏说唱,以唱为主,兼有说白。渔鼓演唱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