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曲目 | 时长 |
---|---|---|
1 |
栀子开花 | 01:41 |
2 |
卖货郎 | 02:00 |
3 |
十月飘 | 03:07 |
4 |
六双绣花鞋 | 02:28 |
5 |
莫让小妹寒了心 | 01:46 |
6 |
十月怀胎 | 03:55 |
7 |
洗菜苔 | 02:07 |
8 |
采茶歌 | 02:09 |
9 |
油滑山 | 02:46 |
10 |
八仙庆寿 | 03:19 |
专辑简介
听见安徽,听见了不同的历史和山水,听见了久远的记忆和动人的质朴情感。浩荡江淮天际流,长歌一曲万里飘,歌声里承载的是每一位安徽儿女念念不忘的回家路。
石台民歌
安徽池州石台一带,早在明代,民歌传唱就已蔚然成风,吴应箕《卷园集·序》记载:“吾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民国前后,曾出现“户户都有民歌手”的盛况。石台民歌种类繁多,包含山歌、小调、大五句、小五句、高腔、长腔、号子等,采茶种地、背纤打柴、婚丧嫁娶、谈情说爱都可入歌。多运用固定的曲调,因事、因时不同,歌词内容和演唱风格也有所不同,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特色。
石台目连戏
目连戏,最早起源于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从东汉至明末,经典、变文、戏文日趋庞杂。明代郑之珍在当时流传的戏剧、变文基础上,于1579年间在安徽石台秋浦编撰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即“石台目连戏”,宣扬积德行善,教化民众。全戏上中下三卷104折,戏文中所写的民俗、故事和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百姓喜爱,纷纷建立目连戏戏班。唱腔以高腔为主,“一人启齿,众人相帮,不托管弦,锣、鼓助节”,有的表演折子中加入了气势磅礴的武打动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石台唱曲
又称“坐唱”,历史久远,一般以7至9人为班,生、旦等行当齐全,锣、鼓等乐器伴奏,不搭台、不化妆、不着装,是一种自打自唱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石台唱曲多用于祭祀、祝寿、婚庆、贺屋、乔迁等地方民俗活动,表演时间不定,以宗族、家庭结成戏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