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
目录
# | 曲目 | 时长/大小 |
---|---|---|
1 |
Pianokwartet No. 1 in G Minor, Op. 25:I. Allegro | 00:13:08 119M |
2 | Pianokwartet No. 1 in G Minor, Op. 25:II. Intermezzo (allegro ma non troppo) | 00:07:37 68M |
3 | Pianokwartet No. 1 in G Minor, Op. 25:III. Andante con moto | 00:08:31 80M |
4 | Pianokwartet No. 1 in G Minor, Op. 25:IV. Rondo alla Zingarese (Presto) | 00:07:54 74M |
5 | Pianokwartet No. 3 in C Minor, Op. 60:I. Allegro non troppo | 00:10:08 89M |
6 | Pianokwartet No. 3 in C Minor, Op. 60:II. Scherzo (Allegro) | 00:03:58 36M |
7 | Pianokwartet No. 3 in C Minor, Op. 60:III. Andante | 00:08:56 84M |
8 | Pianokwartet No. 3 in C Minor, Op. 60:IV. Allegro comodo | 00:10:16 93M |
9 | Pianokwartet No. 2 in A Major, Op. 26:I. Allegro non troppo | 00:15:34 141M |
10 | Pianokwartet No. 2 in A Major, Op. 26:II. Poco adagio | 00:11:08 98M |
11 | Pianokwartet No. 2 in A Major, Op. 26:III. Scherzo (Poco allegro – Trio) | 00:11:23 105M |
12 | Pianokwartet No. 2 in A Major, Op. 26:IV. Allegro | 00:09:33 89M |
专辑简介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由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56年至1861年间创作。g小调四重奏的起源则跨越了1850年代中期的动荡岁月和勃拉姆斯20多岁时更为深思熟虑的古典主义立场。这首曲子既有混乱的浪漫主义语汇,又有蓄势待发、近乎交响乐的音乐结构。然而,尾声中肆无忌惮的吉普赛音乐,则展现了年轻的勃拉姆斯对激烈马戏的所有喜好。整个四重奏似乎在不断超越其所选择的媒介,向着管弦乐的色彩感、表现力和发展范围的方向努力。
《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作品60》于1875年完成,为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谱写。它有时也被称为“维特四重奏”,取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的大型结构清晰而令人信服:两个庞大的外部乐章衬托着两个较短的内部乐章。然而,从钢琴令人震撼的开场八度音开始,乐曲便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特质。在进入乐章主体之前,钢琴在引子中逐渐将合奏拉到一起,清晰地确立了作品的实质性规模,其第一主题是传统的自信,第二主题是传统的抒情。然而,在奏鸣曲形式中,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第二主题经历了一系列变奏,而再现部则使用了g调而非c调。相反,勃拉姆斯为了回到主调又进行了一次旅行,给人留下了一种尚待决定的感觉。随后的乐章延续了开头快板非小调中时隐时现的各种情绪。
《A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作品26》这首四重奏历时约50分钟,是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演奏时间最长的,也是曲目中最长的钢琴四重奏之一。他还为这首四重奏改编了双钢琴曲。在勃拉姆斯生前,A大调四重奏是他最常演奏的作品,但在二十世纪,g小调四重奏的戏剧性和火热往往使其黯然失色;A大调四重奏现在是勃拉姆斯较受冷落的主要作品之一。当然,它没有g小调那么“激动人心”——它的构思更加沉着、抒情,规模更加宽广、更具交响性。四个乐章中有三个采用奏鸣曲形式,其“天籁般的长度”和扩展的旋律思想证明了他对舒伯特音乐的研究。旋律的丰富性只是这部优秀作品的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