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曲目 | 时长 |
---|---|---|
1 |
阴晴圆缺 | 2:12 |
2 | Clouds | 4:27 |
3 | 求雨 | 3:04 |
4 | 灰太阳 | 4:12 |
5 | 家 | 2:52 |
6 | First Time (施鑫文月、 文兆杰) | 3:28 |
7 | 小灵通 | 3:46 |
8 | 追太阳 | 4:15 |
专辑简介
与《巴蜀文艺复兴》两部曲暂时告别,施鑫文月转而抬头仰望家乡成都灰蒙蒙的太阳。他解释专辑概念的来由:“我们都有体会,这个时代信息过剩,很多时候你会感到,社交媒体让你感到自己很渺小,于是就产生不少、包括它本身也是一个灰色地带。我就找到了这个想法,灰太阳。”
与这种朦胧、带点彷徨的气质相应,前两张专辑里浓烈而市井的本土情愫,到了这张作品里变得更为宁静而内敛,施鑫文月将眼光从成都的街头巷尾,转向对于亲情与旧日时光的怀念与依恋。他在《小灵通》里怀念用小灵通煲电话粥的外婆,并让侄女演奏其中的古琴;《家》里镌刻着那个曾经居住、却已经回不去的地方;《追太阳》则收录外公刘老师写下的诗歌独白,期待温暖的春日阳光,为专辑画上句点,而施鑫文月也在此延续着外公的音乐梦想,用与外公血脉相连的年轻身体追逐着梦与太阳。
这张作品大幅减少了说唱比例,施鑫文月作为制作人与词曲创作人的身份也随之更加凸显。他大量使用以 Solina String Ensemble、Minimoog Model D、Rhodes 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推出的合成器,以营造复古电子底色,与笼罩全专的怀旧氛围相衬;而笛子、二胡、葫芦丝等传统民乐乐器则点缀其中,为编曲涂抹上不可忽略的灵动亮色,亦续写着施鑫文月的创作命脉——对人与土地、家乡之间连结的深深关注。
以下,施鑫文月和我们逐曲解读了这张专辑的创作故事。
《阴晴圆缺》
“2023 年 11 月底,在望江公园南门的长椅上打盹儿,被头顶的黑红色的果子打醒了。身旁坐了一位老爷子,自称有九十岁了。见我迷迷糊糊从梦里醒来,便和我开始聊起他对望江公园的回忆,从它是川大的一个读书、乘凉的地方变成了他们老年同学会的聚集场所。短短几十分钟,重温了这公园对他一生的陪伴。和我一样,我们都对人民公园有莫名的排斥。我问到他,姓什么,为什么一个人,他回答:‘老伴儿刚走不久,我之前的朋友也都走了。我姓李。’分别时我们没说告别的话,也许明天、也许后天,我们又会在望江公园偶遇,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见面了。谁说的准呢?”
《Clouds》
“来到了岷江,乐山大佛耸立在河对面,但在我儿时,爬上他的脚趾都很费劲。走到江边一路上都在捕捉有意思、轻松的瞬间。走了有四公里,虽然穿的徒步鞋,但仍然缓解不了我小腿酸痛。正准备靠上栏杆,发现了一位老人在楼梯上钓鱼,但好像一只鱼也没有上钩。灰蒙蒙的天被云遮挡,雨似乎马上就要倾盆而来,但又感觉下秒就要晴空万里。”
《求雨》
“雨水不仅在古蜀文明里面有被重视,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里面也有被提及。雨水有灌溉、重生、希望的象征。对现代成都人来讲,雨水则也有同样的作用。除开夏天的瓢泼大雨,冬天寒冷刺骨的冰雨,被大家最为期待的则是娓娓道来的春雨。被冬天的云与雾藏了四个月的灰太阳,最终会被一场春雨洗走。所以成都人民也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这一场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细雨。”
《灰太阳》
“‘成都的冬天,太阳去调休了吗?’每到十一月底,成都的太阳就消失了,城市像被一层无形的纱笼罩着。很多生活在本地的年轻市民一到冬天就会选择逃离这里,想沐浴阳光,想看大海,想去世界各地体验不一样的太阳。每到太阳在冬天露出了一点点头角的时候,成都卡卡角角,只要有光的地方,人挤人的要去(沾光)。但是真正的成都人是热爱所有状态,一种刻在 DNA 里的自洽。相信老天爷给我们的都是最好的安排,做一个善良的,牙尖但包容的热心好人,可能这就是成都人的终极进化。”
《家》
“这是刘老师的家,他第一个来成都工作的家,也是他工作单位的一部分。拍这组照片的时候,我分别带他去了几个地方,一个是望江公园,他小时候经常带我去的地方,也是他之前陪我外婆饭后散步,夏日乘凉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他念念不忘的工作单位。现在那套老房子是我舅舅住着,但他时不时也会回去住几天,下了楼便是他的工作单位,带着我们东看西看。七十二年前,他把青春挥洒在这里,所以大家都认识他,叫他刘大爷。记得有位他的前同事提到:‘在单位,大家都很尊重他,大家问他开心长寿的秘诀是啥,他会调侃说是与世无争。’在要离开的时候,我给他说最后一张照片要拍个啥?他顺手拿起了这个佛像说到:‘这是你婆婆在蜀南竹海给我带回来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抱着这个佛像,拍下了最后这卷的最后一张。”
《First Time》
“第一次离别,与家人,与朋友,与最爱的人。第一次和我最爱的人离别,是在二零一八年的九月,虽然知道有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但临近开学,我不得不踏上飞往美国的飞机。早上九点,来到了医院,和她短短见了一面,看了看离登机只有两小时了,母亲便催促道要提前离开了。我们都希望有再一次的离别,但好像我和她也都默认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离别了,紧紧抱住对方,眼泪却止不住。但一向乐观的我,当时觉得老天爷会眷顾我们的,我们还可以在那一年的寒假相见吧。但过了短短两个月,在图书馆接到了我母亲的视频电话,那时候的外婆已经快不醒人事,我在图书馆一直克制着自己,不能哭出声。直到冲出了图书馆,给她人生中第一次说了‘我爱你’,重复了很多遍,但不知道她当时意识是否清晰。”
《小灵通》
“我小时候,婆婆最喜欢和人打电话,不管是从最开始刚接通了座机,还是小灵通,还是到近代的手机,甚至微信语音。她一打就是一个小时起,所以每次亲戚朋友看到她的电话都会有点‘害怕’。这次有幸邀请到我的表娘来接受这次采访,作为采样。她和我外婆非常亲近,几乎每周都要通话几次,所以对她的很多故事也背得滚瓜烂熟。她的声音也几乎和我外婆一模一样,采访她的时候就非常有亲切感。这首歌的视觉也是邀请了一个来自四川的导演团队和我一起完成。我重新回到了小时候的很多地方,闭上眼睛,深呼吸便感觉回到了那时。3D 扫描了很多场景,用 Point Cloud 和 TouchDesigner,让这些地方像记忆里面的点面状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为这首歌弹古琴的朋友也是我的侄女儿,包括像 MV 里出现的很多角色,都是亲戚本色出演,所以整首歌的完成也是一个还在世的大家庭成员的团圆。”
《追太阳》
“出现在照片里的这把贝斯是刘老师在七十年代末买来的,用来跑场为家里挣点外快。热爱音乐和艺术的他一生的梦想是可以为这世界留下一点东西。在他出生的年代,因为各种环境技术的原因,没有办法让他完成他的梦想。当他翻出在他老家卧室床底下积灰了近四十多年的琴,他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带着这把琴,去到了他之前工作的剧院、办公室,去到了他最爱的望江公园,也去到了旁边新修的东湖公园,拍下了这些照片。可能因为和外婆离开的太匆忙,也没能留下很多和她的回忆,留下的只有少许几张照片和那段音频‘刘汝平,晾衣服’,所以我尽可能多的和我爷爷一起完成一些作品。音乐都是自私的,最终这些歌也让我很开心,至少现在我还可以走在府南河边,闭着眼睛听着这些作品,仿佛回到儿时,那时世界都是美好的,世界都是简单的。我知道离别是必然,但我怕的是忘记。”